【#教育思考】09:你有能力很好,但也要有力氣被看見 (芳瑜)
前幾年,在不同時期的導師班遇到了兩個很相似的學生。他們都極為善良體貼,都有某一個比較擅長的科目,還有,都很愛睡覺。
他們不只上課會打盹,下課也常常在補眠。遇到較嚴格的老師,他們勉強可以撐著眼皮,但遇到較寬鬆的老師,往往就直接趴下來夢周公了。
孩子精神不濟的成因很多,有些是天生的身體因素,有些是後天的生活習慣。在我投注更多時間了解與關心之後,發現他們的狀況大同小異,都屬後天居多。
他們從小就在某一個科目上展現不錯的天份,家長因此送他們去補習班以求精進。然而這樣的「深造模式」,並不適合此時期的孩子。我曾聽過他們說小學時常在補習班待到深夜才回家,但他們更需要的,其實是大量運動、休閒與睡眠。
人生有限,任何事情都是得失並存。
在小學的他們,或許因此在某個科目上取得亮麗的成績與成就感,但生活的嚴重失衡,同時也失去了 #穩定的作息、#健康的運動休閒 以及 #良好的睡眠習慣。
等到升上國中,多元能力並重的時期,他們仍以舊有的方式去面對。補更多習、寫更多習題、犧牲更多休息,以為能得到的更多,卻總在考試時被睡意打敗,因此前功盡棄。
久而久之,他們越來越沒自信了。
他們常常交不出基礎作業,因為沒有充裕的時間與精神。他們的動作像蝸牛般緩慢,因為長期運動不足而缺乏該有的體力。他們的人際關係受到影響,因為社交時間常常拿去補眠,再體貼善良也沒太多機會被看見。
沒錯,和你想的一樣,他們陷入了惡性循環。並且在這個惡性循環中,還有一件事也加入其中——3C成癮。
你想像一下,當累積一整天的工作疲勞之後,回家後是否也只想癱在沙發上放空看電視、滑手機?他們也是。即使家長有勸導甚至管制,他們有時還會在快速補眠之後,半夜趁著家人們熟睡之際悄悄開啟了日夜顛倒的惡性循環。
他們是有能力的孩子,可惜一直空轉自己的時間與精力,以致沒有力氣被看見。
於是,我用上許多方式想幫他們被看見,最重要的是,被自己看見──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,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意義的!
從心態上的調整、輕重緩急的取捨,逐步建立健康生活的觀念,也時常帶著他們審視日常作息、練習時間管理。此外,我會不斷和家長溝通,盡量減少課後補習的時數與壓力、增加個人及家庭的休閒活動,以維持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該具備的健康生活。
你覺得效果如何呢?
到畢業前,我可以感覺到他們非常信任我,但仍然是班上最愛睡覺的孩子。因為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難以被打破,以至於人際與課業表現起起落落,始終沒有太明顯的突破。
你問我有失望嗎?
說實話,失望總是有的,但理性上很明白,我們能在這三年所做的努力,或許只是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,讓它隨著孩子的經歷與成長漸漸發芽。而發芽後會長成什麼模樣,其中可能涉入的因素實在太多太多了。
這樣類似的孩子,我不只遇過一兩個,有些只是事態沒那麼嚴重,可以在短期內看到改變。
只是,每當遇見這樣令人心疼的孩子,我總不禁深思: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,看重的是孩子 #穩定的作息、#健康的運動休閒 以及 #良好的睡眠習慣,能清楚知道這才是一切的根本,孩子是不是就能少吃一點不必要的苦、少經歷一些不必要的挫敗呢?
你有能力很好,但也要有力氣被看見。畢竟,健康的生活,才有追求夢想的資本啊!
#歡迎分享